
藍帕(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八里莊東里1號萊錦文化創意產業園CN17三層電話:010-82525717

社會和時代,總會習慣性的給每個人貼上標簽,用來區分彼此責任的不同,比如說:他,是一個企業家;比如說:他,是一個藝術家;再比如說,他,是一個學者。如果你問峻程,他是誰,也許,他只會對你微微一笑,因為,在不同場景下,別人對他的稱謂總會有所區分,他是幾家企業的創始人兼CEO,是兩家NGO組織的負責人,是勇進東非大裂谷探索人類起源的行者,也是用鏡頭感知世界溫度的探險家。
12月8日,一個尋常而依舊忙碌的周五,在峻程的日程表上,寫著“上海,復旦大學江灣校區,攝影人類學研討會”,這次應邀參會,是峻程第二次在復旦大學分享他在影視人類學領域的學術成果,早在“2016年中國人類學學會學術年會”上,峻程就與參會嘉賓和復旦師生分享過《多彩共生的人類學》的學術報告,這一次,峻程帶來的是更為精彩的篇章。
藍帕科技創始人兼CEO鄒俊新(峻程)
在此次題為《看見過去—非洲大陸古人類起源的文化地理》的報告中,峻程通過行者足跡、東非大裂谷與古人類演化、重返古人類演化現場、人類活化石——探訪非洲大陸現存的原始部落四個段落,利用影像展現了非洲多個古人類遺址和原始部落的研究成果,在中國,峻程無愧是該領域在非洲大陸實地探究及田野調查絕無僅有的第一人。透過報告中峻程鏡頭下珍稀的影像資料,我們很難不被一位藝術派學者的堅韌所震撼,用6年時間在人類起源之地行進數萬公里的忘我探險,付出的艱辛不言而喻,每一個鏡頭下的影像成果都閃爍著穿透靈魂的熠熠光芒。
東非大裂谷留下的行者足跡
報告結束后,峻程與專家學者代表交流了對東非大裂谷早期人類遺址人文、地理等議題的理解,探討了當前人類生命科學研究中關于體質、語言、歷史和考古人類學等相關議題,同時,峻程也收到了一份特別的禮物:由復旦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進化遺傳學家金力代表復旦大學為峻程頒發的客座教授證書,肯定他在影視人類學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
復旦大學副校長金力為峻程頒發客座教授證書
行者無懼,探索無息,踏出復旦的校門,峻程依舊是那個每天忘我工作在教育領域的時代老兵,他的堅定執著已經成為企業的靈魂,引領著一個又一個創業團隊行進在時代的沼澤中,開辟出一條又一條新的道路。
峻程與金力院士在實驗室探討人類遺傳基因學
感謝一直關注藍帕團隊和峻程學術成果及藝術成果的同仁,更多精彩請見以下分享的報告實錄
Part
1
行者足跡
我從2011年到2017年,6年時間行走數萬公里;途經并多次穿越吉布提——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坦桑尼亞——馬拉維——莫桑比克6個非洲國家,進行一系列人類學田野考察與影像拍攝。
Part
2
東非大裂谷與古人類演化
2.1東非大裂谷與古人類演化
3500萬年前在埃塞俄比亞阿爾法盆地,也就是今天的達勒基勒凹地,一次古老的地殼運動,造成了持續的火山噴發與地震,大裂谷從此撕裂,拉開了人類演化的序幕。
東非大裂谷的形成對東部非洲的地理環境、氣候、植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于大裂谷的巖漿堆積和抬升作用,裂谷以東形成了大范圍的高原和臺地,陸地抬升導致氣候變化,與溫暖濕潤的裂谷西部森林地區相比,大裂谷東部炎熱干燥,樹木稀少,成為典型的稀樹草原。對長期生活在非洲中北部的靈長類動物來說,東非大裂谷的形成使東西兩邊的同類物種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進化之路。裂谷西部森林茂密,至今仍是黑猩猩的棲息之所。裂谷東面因為樹木稀少,迫使部分靈長類動物離開樹木,開始適應兩足直立行走的地面生活,最終進化成為人類。
東非大裂谷這片土地至今還在自我撕裂中,這里是達勒基勒凹地,大裂谷撕裂的核心地帶,千萬年以來,這里的地殼一直很活躍。其區域內有巴嗒豪地縫,有剛熄滅的爾塔阿雷火山。還有世界上海拔最低的(-48米)達勒爾(Dallol)硫酸湖和古老鹽湖,世居于此阿法爾人一直在此采鹽,這里2000年風景一直沒改變,阿法爾人負責采鹽,提格雷人負責運輸,往返駝行約10天,走出了一條鹽路古道。
2.2 稀樹草原與古人類演化
由于大裂谷的持續火山噴發,產生了大量的火山灰,火山灰中含有豐富的營養,是草和哺乳動物必不可缺的,也造就了豐茂的草原與多樣的哺乳動物。開闊的草地和叢林灌木,使人類祖先不得不從樹上下來覓食,下樹并雙足直立行走是人類進化的關鍵一步。
原始人類的腦容量增大,需要補充大量的動物蛋白和脂肪,這類資源在非洲大草原上非常豐富,那里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哺乳動物。然而,與此同時,這些美味的獸類也吸引了“專業”的食肉動物。它們的種類也比現在“統治”了非洲大草原的同行多得多。因此,在稀樹草原上,原始人類將不得不與這些食肉動物掠奪食物,而且還要保護自己不受它們的傷害。在物盡天擇的“生存爭奪戰”中,人類加速了自己的進化。
2.3 串狀湖泊與古人類演化
東非大裂谷還是一座巨型天然蓄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這里,大裂谷從北向南,沿途孕育了30多個大大小小的湖泊。例如阿貝湖、沙拉湖、圖爾卡納湖、馬加迪湖、維多利亞湖、基奧加湖等,自古以來湖邊生活著遠古人類。
大裂谷中遍布的胡泊養育了大量的漁民:圖爾卡納湖、阿瓦薩(Awasa)湖、尼亞薩湖等等,每個湖畔的都有小漁村。世代的漁民們平靜祥和的生活在這里,世外桃源一般。
我們有理由認為,這種活動對于匠人(及其后繼者)的重要性可能比現有的證據能夠表明的還要大。水生動物的許多營養物質,例如w- 3(Omega-3)脂肪酸對于腦功能的正常發揮非常重要。w- 3(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脂肪酸,同時也是人體合成各種荷爾蒙及內生性物質必要的營養素。
有證據表明,能夠吃到魚類以及其他水生動物,很可能是過去大約200萬年以來原始人類的大腦得以增大的先決條件。
Part
3
重返古人類演化現場
東非大裂谷地區的這一系列考古發現證明,昔日被西方殖民主義者說成的“野蠻、貧窮、落后的非洲”,實際上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是一塊擁有光輝燦爛古代文明的土地。
3.1 奧杜威峽谷人類的搖籃
峽谷位于坦桑尼亞北部維多利亞湖東,峽谷全長50千米,深900米。這里號稱人類的搖籃。
1911年起這里發現了三趾馬動物化石。
1931年起英國人類學家路易·斯利基獲得古生物化石及石器。
1959年夏在這里發現180萬年前東非人化石,東非人屬于南方古猿鮑氏種。
1960年又發現能人化石。
3.2 萊托利盆地:大腳印
1978年在坦桑尼亞與肯尼亞交界處的裂谷地帶,在硬化的火山灰燼中發現了一段延續22米的南方古猿(阿法爾種)足印,距今已有365萬年。在被火山石覆蓋的現場,當地政府為了保護大腳印原址,用火山石進行了回填。現在這里荒涼一片,但在300萬年以前,這里水草豐盛,一條古河道穿行其中。
3.3 阿瓦什河流域
阿瓦什河流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在人類演化史上,各個階段的古人類化石均在這里有發現,其中著名的有:
320萬年前的露西化石。
330萬年前的塞拉姆三歲女童化石。
440萬年前的阿迪的部分骨架化石。
580萬年前的卡達巴地猿化石。
16萬年前的最早智人化石。
3.4 圖爾卡納湖
在圖爾卡納湖的東西兩岸,約有一百多處考古發掘現場,勘查并發掘出了大量的古人類、動物化石以及大量的石器,其中以1972年圖爾卡納湖男孩較完整的骨架化石最為出名,這是一具生代已經有290萬年的頭骨,與現代人十分近似,被認為是已經完成從猿到人過渡階段的典型。
3.5 納特龍湖
在納特龍湖南岸的網球場大的深灰色泥灘地里有一組保存完好的古人類足跡,約400個,成人大踏步前行的跨距約80cm到100cm,成人最大足印34cm,婦女兒童約22-24cm,現場還伴有動物足印。在非洲其他地方從未發現如此多的晚期智人腳印,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為人類早起的故事添加了一塊重要的拼圖。
Part
4
人類活化石
在非洲大陸上,原始部落人們的生活與我們的想象之中并不完全一樣,而且十分古老。峻程親自探訪了這些非洲大陸現存的原始部落,記錄不為人知的習俗。從他們身上,去尋找史前人類祖先的影子。
4.1 蘇瑞部落
蘇瑞部落是個農牧民族,他們生活在OMO河西岸到蘇丹邊境。
蘇瑞部落的女人愛美,她們會在身體上繪畫,他們收集不同顏色的粘土,有紅色的、橘黃色的、黃色的還有白色的,將收集的粘土與水拌合然后往臉部與身體上涂抹。蘇瑞民族也是個有天賦的藝術家,盡管每次創造都是獨一無二的,也僅僅是臨時的。
蘇瑞女人嘴唇及耳朵帶著大盤子而聞名,盤子是用粘土制作,將下嘴唇切開,將盤子放入切口中。唇盤的大小將關系到結婚時她們所值的身價,盤子越大,結婚時所能換得的嫁妝越多。在蘇瑞部落中,唇盤也是女孩長到成年或二次發育期的重要標志。
牛被看做是蘇瑞部落最有價值的財產,他們用擁有牛的數量來衡量財富價值,每一個重要的社會活動,如結婚等,都是用牛的數量來衡量。結婚的彩禮通常是80-100頭牛,而現在通常是一支AK47步槍。每一個早上他們也會從牛的脖子上取血,作為當天的早餐,這種習俗在地球上已經非常罕見。
蘇瑞部落按照慣例舉行木桿大戰(Donga),兩個男人用一根很長的木桿來搏斗,他們拿住木桿的一頭,用木棍相互擊打對方。這項活動是一項非常危險的、兇猛的及具有藝術感的對抗,也是男人向女人證明自己的能力,并有資格取到自己的妻子的舞臺。如果幾個男人同時喜歡同一個女人,就通過Donga決斗解決。這種方式也可以用來解決個體沖突、部落沖突以及OMO河流域的地區沖突。
4.2哈德扎比部落
哈德扎比部落是地球上現存的唯一采集狩獵部落,已有一萬七千年歷史。
哈德扎比人生活在坦桑尼亞尼亞西湖沿岸叢林,他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萬年前,遷徙到尼亞西湖地域已有17000年,1911年才被歐洲人奧托與伊瑞發現并記錄。哈德扎比人曾廣泛分布于非洲的東南部,后因部落間領地爭奪,現人口數量不足1000人,但是較為分散,每一組成員20-30人左右,目前仍然采用古老的采集與狩獵的生活方式,同時他們還是泛靈論者,相信萬物有靈。哈德扎比人由無數小部落組成,每個20到30人不等,實行平等主義(公有制)和一夫一妻制度,沒有部落等級制度,共同撫養后代,不管有沒有血緣關系。
在食物方面,雨季以蜂蜜、野果、野菜及塊莖果實為主,另有少量肉類;旱季以肉類(野生動物)為主,輔以少量猴面包樹果實、蜂蜜等;對于他們捕到的犬羚等小型動物,他們有時烤著吃,更多的時候是生著吃。茹毛飲血,延續著祖先的生活方式。
哈德扎比人發音以咔嗒音作為輔音,這是一種古老的彈舌語,沒有文字,歷史口口相傳,從語言分析,應該屬于克瓦桑人東部分支。
4.3 桑布魯族部落
桑布魯族位于肯尼亞北部Nodoto山脈中,相傳是羅馬軍隊的一支迷失營的后裔,馬賽部落稱之為“花蝴蝶”,在百年以前他們其實是一家人,都屬于尼格羅人。
桑布魯族人習慣配以五彩六色的串珠項鏈,耳環和手鐲,因為他們是以牛為傲的牧民戰斗種族,故男性會攜帶刀具。桑布魯族人,包裹著一塊鮮艷的長布,染成紅赭石色的頭發,頭頂插滿羽毛,他們這種張揚而鮮艷的裝扮,更是為了吸引異性的關注與青睞。利用這種外在表現來獲取配偶在動物界更是比比皆是。
舞蹈是桑布魯人最熱衷的群體活動之一。他們的服飾是很艷麗虛榮的,頻繁的用橙色在臉上描繪抽象的圖案。他們講桑布魯語和尼河撒哈拉語,被公認是最講究穿衣和裝扮的非洲部落。
Part
5
結論
一、由于自然的力量,東非大裂谷形成這一偶然事件,確是人類起源與演化的關鍵所在。
二、進化往往是伴隨著基因的突變或改變,而基因的改變來自生存環境的變化。現在剛果、烏干達的黑猩猩之